打造2.35:1大畫面用Panamorph潘拿魔鏡頭
2012-04-04 • 來源:速樂影音 小強家庭影院導購網(wǎng) 編者: 熱度:閑談2.35:1格式
先問大家一個問題:電影院應該具備哪些硬件設備?投影機、環(huán)繞處理擴大機、多聲道喇叭、訊源、線材以及銀幕。那我再問大家一個問題:私人家庭電影院應該具備哪些硬件設備?回答得準確一點,應該是打出大畫面的投影機、效果一流推力十足的環(huán)繞處理擴大機、能量充沛、質感極佳的多聲道喇叭、畫質比美劇院水準的訊源、傳輸性強的線材以及一張好的銀幕。就這樣嗎?在我看來,在很多真正玩家眼里僅僅這樣是不夠的!
絕大多數(shù)電影采取2.35:1規(guī)格的原因
很多人經(jīng)常進電影院,看完就走了,完全不想關心電影院的設備,也不想管電影院的投影畫面是幾寸,畫面比例是多少,應該是16:9吧!寬螢幕電視不都是16:9嗎?這是我聽過最爆笑的答案,根本沒有人說過電影的畫面比例和寬螢幕的電視畫面比例不一樣。也沒有人愿意追根究底。以前我們看傳統(tǒng)4:3的映像管電視,播放電影DVD時,畫面上下會留下黑邊,后來電視的畫面比例變成16:9,所以很多人以為16:9就是為了播放電影DVD而設定。但是現(xiàn)在用16:9畫面看電影DVD或BD時,畫面依然留下兩個黑邊又是為了什么呢?
不管是4:3的時代,還是16:9的時代,答案都一樣,全部都是為了對應電影的畫面比例。電影畫面既非4:3也不是16:9,更不會是底片的24×36比例,而是2.35:1。絕大多數(shù)電影拍攝時采取2.35:1規(guī)格進行拍攝,因此才會造成電影的2.35:1畫面被塞入16:9的顯示器中,或者是投影機中打出的畫面,造成畫面上下兩端的顯示范圍形成兩條黑邊。在美國,最常使用的電影拍攝以及播放比例為1.85:1和2.35:1,在歐洲則使用1.66:1。1970年以前拍攝電影時用35mm的底片進行垂直拍攝,這是和一般相機攝影不一樣的膠卷移動方式,相機是采用橫向移動,而底片則是從上到下一張一張過片,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會看到畫面上下閃動的原因。由這個簡單的解釋,你應該就可以理解電影畫面為何不是16:9的原因了吧!
用變形鏡頭落實電影的2.35:1畫面
要真正落實電影院的2.35:1畫面比例的理念,將畫面回歸到2.35:1加上2.35:1的大幕是必須的。將一顆變形鏡頭置于投影鏡頭之前,讓16:9的畫面變形為2.35:1,便能創(chuàng)造出如同電影院般的2.35:1畫面。不過,并不是將鏡頭擺在前面就足夠,你還要進入投影機的畫面比例做設定,并且微調變形鏡頭和投影機的焦距才行。設定畫面比例時,你要先確定在16:9的投影機上放的是2.35:1的影片,然后將畫面比例選擇為上下?lián)伍_,讓黑邊消失的那一種,因為每一部投影機的設定不同,所以你只要找到這一項就對了。裝上變形鏡頭后,會自動將比例不對的畫面變成完整的2.35:1。接下來要做的就只剩下重新調整對焦而已,整個動作非常簡單。
下面我們來看看美國Panamorph鏡頭
安裝到16:9的鏡頭上,看看樣子
2.35:1的200寸弧形幕布+ 美國Panamorph潘拿魔鏡頭
綜上所述,電影拍攝大多采用2.35:1的格式拍攝,而目前支持2.35:1格式的投影機又非常之少(投影機絕大多數(shù)都是采取16:9格式),普遍的方法就是采用加變形鏡頭還原為電影拍攝的格式。如果不用2.35:1的鏡頭,將2.35:1的電影塞入16:9的投影機,則會出現(xiàn)如下兩種情況:
其一、從解析度來看,今日大家都懂得追求高解析畫質,也就是1920×1080解析度(16:9畫面)。當您用投影機來顯示2.35:1畫面時,實際上進行顯示的只有1920×810左右,其它都被用來顯示黑邊,等于投影機的解析度將近四分之一被浪費掉了,光輸出強度同樣也浪費了近四分之一。
其二、從銀幕端來看,如果府上使用的銀幕是120寸(16:9),當用來播放2.35:1影片時,銀幕上真正進行顯示的只有對角線113寸(2.35:1)左右而已,影片畫面高度被壓縮,上下兩端為黑邊。如果您堅持打滿120寸(16:9)銀幕的高度。那您就必須將畫面放大成158寸(16:9),這時影片畫面寬度大約為150寸(2.35:1),畫面高度跟120寸16:9的幕接近(1.49米),畫面可以完全充滿銀幕,不過畫面左右兩端會超出銀幕光域范圍。
如果運用2.35:1的變形鏡頭,則將2.35:1畫面還原本色,不會出現(xiàn)以上情況。